导演不懂剪辑,不可能拍好电影!
导演不懂剪辑,不可能拍好电影!
剪辑师导演最亲密的伙伴;同时作为一个导演,如果不懂剪辑,那肯定拍不好电影。
剪辑师到底有多重要?众所周知,剪辑是电影工业各个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。面对浩如烟海的拍摄素材,剪辑师首先要读懂导演,才能去粗取精并进行二次创作;其次,剪辑师要对观众了如指掌,知道他们的喜好和心理,剪出的作品才能程度地打动观众。
可以说,好的剪辑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,把一堆烂素材剪成一个“还过得去”的故事;而差的剪辑师,则足够把一堆好素材剪成一部烂片。
也正因为如此,剪辑师和导演的角色经常合二为一;但问题是,作为导演经常是“当局者迷”,自己剪自己的片子难以“跳出来看”,容易陷入“自娱自乐”的困境。所以在好莱坞,只有极少数导演拥有最终剪辑权,比如史蒂芬·斯皮尔伯格、詹姆斯·卡梅隆等,他们不但是艺术造诣极高的导演,在剪辑方面也经验丰富。而绝大多数好莱坞导演都没有剪辑权,必须听剪辑师和制片人的。
在国内,优秀的剪辑师虽然很多,但绝大多数时候都要听导演的。比如姜文的作品几乎清一色都是快速剪辑,带有极其强烈的姜文风格,这与他对剪辑的把控(但不等于他不请剪辑师)密不可分。相比之下,冯小刚倒是更大胆一些,愿意把剪辑全权交给剪辑师,所以《天下无贼》、《夜宴》、《集结号》这些作品,刘淼淼都功不可没。
刘淼淼:剪辑师也在讲故事
电影,就是创作者(包括编剧、导演和剪辑师等)向观众讲述某个故事。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副会长、一手剪辑了《孩子王》、《天下无贼》、《集结号》等经典影片的刘淼淼说,电影首先是编剧在讲故事,其次是导演在讲故事,最后是剪辑师在讲故事;而编剧和导演讲的故事,最后都要通过剪辑师之手呈现。
“剪辑的重要性和剪辑的力量,我觉得这么多年它在我们这里有点被忽视。前几年,剪辑奖在金鸡奖上没了,但听说今年又恢复了,我觉得特别高兴。”
刘淼淼说,他至今难忘和陈凯歌导演合作《孩子王》时,后者要在片尾字幕打出“深化剪辑”的事情:“我当时听了之后装得好像很平静,其实内心很激动,果不其然最后打出来的就是深化剪辑。为什么呢?因为陈凯歌导演认为剪辑做了很深入的工作,做了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。”
可是,业界又有句老话,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,那把剪辑师往哪儿摆呢?实际上,剪辑师和导演是合作关系,不是从属关系。“导演为什么要找剪辑,就是他要相信他,相信彼此的内心感受是一样的,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想通的。”刘淼淼说。
那么,剪辑的诀窍在哪里?刘淼淼认为,最重要的是要找对节奏。“为什么有的剪辑师片子剪得很好,有的剪辑师始终没有找到感觉?其实一部片子剪得好不好,最关键就是那个节奏,如果你把节奏找到了这个电影就成了。”
谢飞:导演不懂剪辑拍不好电影
北京电影学院老教授谢飞是中国最德高望重的导演之一,他认为电影导演必须得懂剪辑,否则不可能拍出好电影。
“我个人觉得剪辑是电影的独特手段。一个故事片,导演手里有五种手段,编剧、表演、造型、声音,再就是组接,而这个组接是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特手段,所以剪辑是任何一个导演必都须具备且会应用的技能。”
谢飞举例说,现在拍电影一般都是数字拍摄,拍不好可以重来——有时候一场戏可以重拍十遍二十遍,但在当年他那个年代没有数字技术,全是胶片拍摄,且比例只有1:2.5或者1:3,这意味着导演在拍摄之前必须想清楚:“每一个镜头都要事先分好,是特写还是拉开,如果是特写该怎么衔接。所以我们的分镜头非常精细,反复排练,没什么好接的,就是按我们分镜头的秩序把拍好的东西接上就完了。”
但后来拍电视剧,谢飞发现情况不对劲了,因为电视剧是海量素材,有时候甚至是好几个组一起拍,导演精力再好也顾不过来,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剪辑根本剪不出一个剧来。而到了最近几年,电视剧的素材量变得更大,经常是摄影师用无数台机器捕捉演员的瞬间:“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事先就让导演想好解决方案是不可能的,需要聪明的懂戏的剪辑。所以我觉得数字时代剪辑作为导演最亲密的伙伴,可能越来越重要了。”
但即便如此,导演在拍摄之前也应该对后期怎么剪辑有一个大概的想法,否则后患无穷。一向说话直率的谢飞直言,不少剪辑师在工作过程中觉得痛苦甚至无从下手,这是导演的耻辱:“两个小时的电影,你拍出5个小时的素材,那编剧干什么去了、导演干什么去了?这说明不够专业,得靠剪辑后期来抢救。”也正因为如此,现在业内对特别厉害的剪辑师有另一种称呼,叫“抢救导演”,就是如果编剧本子写得不好,导演也怕得不好,后期得靠有经验的剪辑来抢救,否者片子就没法看。
同时谢飞认为,剪辑永远是体现导演艺术创新的关键:“剪辑是对时空深化的处理,可以有镜头剪辑,也可以有镜头内部剪辑,有的电影一个镜头好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,他是怎么调度的、怎么取舍的,这都会让观众耳目一新。”
徐浩峰:剪辑提供另一种审美和价值体系
徐浩峰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,《一代宗师》的编剧,最近几年也自己导演了好几部电影,如《倭寇的踪迹》、《师父》等。他非常同意“导演必须懂剪辑”这个说法,并笑言其前几部戏由于资金紧张,他都是既当导演,又当剪辑:“所以资方都非常感动,觉得这个导演真好——因为不用另外花钱请剪辑师。我是直到现在第三部电影才有了一个联合剪辑师。”
而有了联合剪辑师之后,徐浩峰才真正发现剪辑师的重要:“我觉得剪辑师能够给导演很大的一个帮助,就是在后期的时候他可以提供一个另外的审美,或者另外的一个价值体系。哪怕他跟你的差距非常大,但是你先让他剪着,他会赋予导演一个重新看待自己素材的眼光和机会,这个特别重要。”
但如果没有剪辑师、导演必须自己剪辑的时候怎么办呢?徐浩峰建议先不要急着拍完就剪,因为拍摄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跟组剪辑师,他已经把基础的剪辑工作做了,导演先不用管那么多,拍完把素材搁置一两个月再说。“导演对自己拍摄的素材是小别胜新婚,中间你一定得离开,因为你对这个东西太熟了,丧失了判断力。放一两个月之后再看就会有全新的理解。”
同时徐浩峰还建议称,如果是电影从业人员尤其是有志于从事剪辑工作的年轻人,平时看电影不要在电视或者电脑上看,因为同样一组画面,在大银幕和小屏幕上看到的细节和感觉完全不同。比如同样一辆车开过来的镜头,电视剧的剪辑方法是直接把车剪进去,而电影的剪辑方法则是剪反光镜里看到的情景。如果屏幕太小,根本都注意不到那么小的细节。“所以电视剧是剪主要,电影是剪次要,这是很大的却别。”
戴睿:把剪辑师当爷看!
与所有人认为“剪辑师是导演的亲密伙伴”不同,活动主办方蓝莓影业的签约导演戴睿语出惊人:“我不太同意这个论题。”现场出现一阵骚动,谁料他话锋一转:“剪辑师,我是把他们当爷的!”全场笑声一片。
“因为剪辑师特别辛苦,特别孤独,他们的工作特别枯燥。”戴睿解释称:“所以我要给他们空间的支持,这样才能更好地互动和沟通。”
戴睿是美国留学归来的导演,他还当众回忆起自己与谢飞导演的缘分。原来,当年他大学毕业时曾拍过一个歌舞短片,并拿去参加了国际电影学术奖,获奖之后正是谢飞给他颁的奖。当时他问谢飞自己毕业之后是该留在美国还是回来发展,谢飞建议他回来:“我听从了他的建议,直到今天跟谢飞老师同台,这就是榜样给我的力量。”
下个月,戴睿执导的《年少轻狂》将在国内公映,于是他以这个电影为例来阐述剪辑和导演的关系。这个片子是一部青春片,拍摄的是大学毕业一天的故事,里面穿插了爱情、亲情和友情三条线索。剧本一共77场戏,拍摄之前戴睿说他很担心片长不够,但拍完之后初剪出来竟然有140分钟:“像我们这种体量的青春片,90分钟就足够了,因为靠要考虑到年轻观众的观影需求和观影习惯。”
为了剪掉50分钟,戴睿请来了香港最的剪辑师张家辉(不是那个演员啦),两人没日没夜地琢磨该删掉哪些镜头:“毕竟对导演来说,每一个镜头都是心血,上面凝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,要剪掉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。张老师作为资深前辈给我提了特别多的建议,他说原来这样也可以,给我打开一些思路。”最后,影片终于剪成了90分钟,然后大家看了之后都“感觉还不错”。
剪辑口诀
由远全,推近特,前进雄壮有力量
从特近,拉全远,后退渲染意彷徨
同机位,同主体,不同景别莫组接
遵轴线,莫撞车,跳轴慎用要记切
动接动,静接静,动静相接起落清
远景长,近景短,时长刚好看分明
亮度大,亮度暗,所需长短记心间
同画面,有静动,主次时长要分明
宁静慢,激荡快,变化速率节奏清
镜头组接有规律,直接切换最普遍简洁更顺畅
相连镜头同主体,连接组接是突出主体引注意
相连镜头异主体,队列组接为联想对比有含义
瞬间闪亮黑白色,黑白格组接特殊渲染增悬念
全特跳切表突变,两级镜头组接变化猛冲击强
人物回想内心变化用闪回,闪回镜头组接手法最常见
同镜头数处用强调象征性,同镜头分析还首尾相呼应
素材不足相似镜头可组接,拼接弥补所需节奏和长度
同镜头中间插入不同主体,插入镜头组接表现主观和联想
借助动势衔接连贯相似性,动作组接镜头转换手段最常用
上下镜头都是特写始和结,特写镜头组接巧妙转换景和物
景为主时间变物主镜头转,景物镜头组接借助景物巧过渡
画内外音互相交替来转场,声音转场电话歌唱旁白最合适
多情节同展现压缩省时间,多屏画面转场上戏过去下戏现
明暗色彩对比千万莫过强,整体明暗影调和谐统一方为上
剪辑组接变化多端无定式,循规蹈矩死板僵化万万不可取
视题材风格不同自由发挥,灵活机动之余基本大忌要牢记
以上是武汉华彩尚映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拍摄的技巧,想要学习影视制作的小伙伴们可以查看影视后期特效培训课程
评论 丨 共0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