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思维究竟是如何养成的?
数学思维究竟是如何养成的?
不少家长朋友都困惑过一个问题,都说数学思维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,但数学思维究竟是如何养成的?都说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见”,多刷题,是否会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呢?
01刷题不能培养数学思维
先不提孩子的学习,在我们成人的日常工作中,机械地重复也不是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,多思多实践才会更好地完善自身。
推而广之,学习数学也是如此,数学的提升离不开做题,但单纯机械刷题却是低效的。因而,如何有效做题才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。
部分家长觉得应该提前让小朋友们接触,要赢在起跑线上。可能部分家长周围也有成功的“鸡娃”案例,但这并不适合大部分孩子。
超前学习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困难,因为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,一味地拔苗助长于培养数学思维无益,反而这种受挫感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,更严重的会丧失对数学的兴趣。毕竟,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。
02发展兴趣是第一步
那如何既能保持热爱,又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呢?
小编认为,小时候主要着手培养小朋友对数学的兴趣,大一些的时候,再用趣味问题,来吸引小朋友们主动探索。
2年级以前是孩子们的数学启蒙阶段,推荐采用桌游&游戏等形式,让小朋友们充分享受大胆猜测结果,逐步推理原因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:数学是有趣的,数学是我可以搞定的。自信与兴趣的养成,就是数学思维养成的第一步。
03有真实的思考过程
3年级之后,小朋友的抽象思维已经逐步发展,可以处理一些题目了。那问题又回到前文的问题,究竟如何“研究”题目,才可以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呢?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,让孩子有真实的思考过程。
我们以一个题目为例:
这个题目本身属于差倍问题,如果这道题目给到二年级的小朋友,限于有限的数学知识储备,小朋友们选择“猜”的可能性是最大的。
由题意,章鱼给了凳子8元后,章鱼比凳子还多2元,也就是凳子最少有9元。
假如凳子有9元,那么章鱼就有18元,给了凳子8元,此时章鱼有10元,凳子有1元。而我们所得到结果,并不符合题意。也就是说我们最开始的假设不对。那么,我们便需要开启我们新的一轮假设。
因为凳子最少有9元,也就是说接下来猜的数字要比10大。
在反复尝试之后,发现凳子有18元符合题意,此时章鱼有36元。
小朋友们在尝试的过程中,并没有深入研究每个量之间的关系。但是通过反复地尝试验算,他们会更好地熟悉题目理解题意,同时也会更好地锻炼其顺序思考的能力。以及,验算其实就是列方程的过程,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有好处的。
但是这个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:计算过程过于繁琐。如若更换题中数字,一切又要推翻重来。
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类题目,我们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下每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。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解题技巧:画图。
画图的过程,就是把数量关系用长度来表示,从而更直观地观察每个量之间的关系,从而找到突破口。某种意义上,就是把数量抽象成线段长度,用可视化的方法把数量关系画出来。
这样,答案就一目了然了。
虽然画线段图有诸多好处,但是如果题目条件过多,图形会越来越复杂。而且,画图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了题意,其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。因而画线段图需要练习,更需要技巧,并不是很直观地表达。
此时更为直观的方程就逐渐走入了大家的视线。列方程的过程十分直观,以该题目为例:
设凳子有a元,那么章鱼有2a元章鱼给凳子8元后,章鱼有2a-8元,凳子有a+8元依据题意,章鱼比凳子多2元,即可列:
2a-8=a+8+2
a=18
我们可以观察到,列方程的过程更接近于用数学式子将题目翻译出来。之所以可以成功地将方程列出来,则要归功于题目中存在天然的等量关系,而等量代换的思想也一以贯之地贯穿了数学的始终。
同一题目,三种做法,几乎已经涵盖了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全过程:
面对问题不要惧怕,从大胆猜测,小心求证开始,先形成数量关系的初步认识;
再深入地分析题目,得到其中的数量关系;
最后通过引进未知数,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。
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发展由表及里,发展既自然又扎实。
以上就是关于数学思维究竟是如何养成的?的详细内容,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也是孩子面对真实问题时,步步深入、层层递进的思考过程。刷题和套路,让孩子缺乏思考过程,不仅破坏学习兴趣,更破坏数学思维的养成和发展。
评论 丨 共0个